蓝春丹
我在本科阶段经历了很长一段迷茫期,常常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未来想做什么。我想,这应该是很多人在成长中共同的心路历程。我试过在金融机构实习,也尝试过小语种教学,却发现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幸运的是,象牙塔里的试错成本很低。偶然的机会,看到赖黎教授和合作者一篇行为金融领域的文章,研究的是:管理者从军经历对其投融资决策的影响,才发现学术研究居然可以这么有意思,从此一发不可收。
还记得第一次和教授合作,讨论到喜欢的话题,心血来潮,接连几天废寝忘食地写proposal、看文献、找数据、写代码、文章改了一遍又一遍……那时我就在想:“完了!入坑了!”
大多同学对科研有着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认为科研乏味无趣、令人痛苦。诚然,科研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长坐冷板凳,顺带磨炼一番心理抗压能力(大概率会经历无数次退稿修改)。幸运的话,你能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idea。再幸运一点,一篇好的文章往往也要两到三年(可能更久)才能发表。但是,研究方向取决于个人的偏好和能力。公司金融、公司治理、行为金融、资本市场等等,总有一个研究领域适合你,会计研究不是死磕准则和课本。
归根结底,选择读博做科研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你选择了在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自由探索喜欢的领域,与优秀的学者交流,输出有趣且有意义的文章。当然,也选择去适应诸如“非升即走”的考核机制和科研中众多不可控因素的困扰。
读博同时也是一个重大决定,会影响未来多年的生活轨迹。当你还没想清楚是否选择读博时,不妨缓缓。找几位领域内的教授和博士在读生聊一聊,看看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一般研究领域,这些是否是你想要的。我始终觉得,读博是小众路线,是从学生到学者的过渡。它不是单纯学习或增长见闻的项目,更不应是逃避职场的备选项(BTW,尽早实现财务自由不香吗?)。
学术路上的引路人和志同道合的伙伴非常重要。有人说,科研是一趟孤独的旅行。我不赞同。商科研究是社会科学,极少有学者单枪匹马做研究。选择一位好的学术导师以及一群意气相投的小伙伴,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全面地认识研究领域,有效地解决科研问题,也能极大缓解焦虑和迷茫。
看完了这些,如果你还想继续读博:Then go for it!每次朋友或者学弟学妹问我,读博都有什么要求?我总是毫不迟疑的回答道:首先需要热爱、好奇心和执行力。
展现自身学术潜力
与硕士项目申请不同,博士项目申请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申请者展现自己的学术潜力。对科研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尽早联系教授,先参与一些RA(研究助理)工作(个人认为,这个远比标化成绩重要)。一方面,你可以亲身体验科研日常和涉及的研究领域。如果发现不适合,及时止损。另一方面,你能快速地积累科研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不要追求短平快的成果,应注重研究能力的积累。从我的申请经验来看,教授们更看重你的学术潜能而非文章数量。大部分申请者都是还没有发表文章的,申请者大可不必着急着为申请而求“产出”,CV上展现的短平快文章可能会是一个负面的信号。潜下心来,广泛阅读并好好思考。
珍惜学校的师资和平台。在进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之前,我有犹豫。犹豫身边选择就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项目的同学多为就业导向,心理落差和方向不匹配成了担忧。然而,在读体验简直惊喜,超值回票价!它包容、自由且平等。项目里的教授博闻强识,乐意和你分享他们在科研中的所得。如果你参加学院的seminar,向教授请教文章里的问题,他们会激动地回你洋洋洒洒几大页。偶尔在课间坐着放空的教授,碰到同学来问课程中引用到的论文,眼睛都会发光。
在和张博辉老师合作过程中,学习如何判断研究问题的重要性,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些经历给我的申请带来了很大帮助。其实,会计项目同学申请博士项目时,金融和会计的博士项目都可以考虑。两者在研究领域上逻辑相通,有很多重叠之处。
此处还想安利龙毅老师的数据挖掘和商业分析课、张田余和曹铁坤老师教授的金融市场的文本分析课、Taeho Ko老师的战略绩效管理课!接触这类课程给我的研究方向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多做功课,不断尝试
博士项目是否和你研究方向匹配极大影响你未来几年科研生活的幸福感。一开始可以根据UTD排名表,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筛选出研究方向相近的教授(注意:这里的排名仅供参考,研究方向匹配比学校排名重要)。其次,多读读该教授近期的文章以及该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这样在申请时才能言之有物。排除掉当年不招生以及院系研究方向不匹配的项目后,再根据各个项目申请要求准备文书资料。
另外,虽然目前北美绝大部分商科PhD申请都是委员会集体决策,但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还是可以考虑提前接触自己特别感兴趣的教授。这样可以缓解国际生申请时的信息不对称,并且传递表明你很积极主动的信号。
善用巨人肩膀
写这篇文章,初衷是给未来申请的学弟学妹作一些方向性的解答,因此没有进一步介绍申请细节。其实,商科PhD申请的不确定性较大,除了能力外,确实还需要几分运气。个人经验之谈也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申请者。若我的分享能减少一些申请焦虑和降低信息过载的噪音就很满足了。最后再给大家分享一篇Hass商学院教授Abhishek Nagaraj撰写的申请指南A Guide to Business PhD Applications,这篇文章对我在申请筹划上助力不少。